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02班谢学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要求,践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指示,我所在的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启动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耕活动。作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202班的一员,我全程参与其中,在这片沃土上,不仅见证了荒地变良田的蜕变,更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与感悟。
一、开耕仪式——种下劳动的种子
2025年4月15日,萍乡学院劳动基地格外热闹,学院的开耕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李院长、李副书记、黄老师、陈老师以及各位辅导员、同学齐聚一堂,共同迎接这场意义非凡的实践活动。
当院长站在田埂上致辞时,我听得格外认真。他说劳动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培养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必修课,而在这片基地里躬身劳作,是我们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宝贵机会。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悄在我心里扎了根。随后,学生代表宣读《劳动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投身劳动实践,那一刻,我攥紧了拳头,暗下决心要在这次活动中好好表现,用双手创造价值。


二、菜地整理——汗水中的蜕变
开耕首日阳光特别烈,我们分组拿着铁锹、镰刀清理障碍物。我作为有农作经验的代表负责带领同学们走在前面,教他们辨识杂草种类、传授除草技巧,还强调“除草务必彻底,连根拔除”。我和同学们蹲在地里一点点挖草根,不一会儿汗水就顺着额头往下流,浸湿了衣衫,泥土也沾满了裤脚。可当看到原本杂乱的土地渐渐显露出雏形,我的心里满是成就感。

第二天的翻地工作更费力,土地久未耕作,板结得厉害,每下一锄都要使出全身力气。我在田间穿梭,手把手教他们调整锄头角度,“这样发力更省力,还能把土翻得更松”。同学们跟着我一下一下试了试,果然轻松了不少。


在我们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原本被杂草覆盖、板结坚硬的土地逐渐焕然一新:顽固的杂草被彻底清除,厚重的土层被一锄锄翻开、打碎,深藏其下、质地疏松的肥沃新土得以显露。看着这片经过辛勤耕耘、为后续播种做好充分准备的土地,我跟我的同学们都洋溢着付出后的欣慰与期待。
三、播种实践——期待与希望同行
根据季节和土壤条件,我与老师们共同选定几种适种作物:小番茄(耐旱高产)、黄瓜(搭架攀援)、紫茄子(喜肥需深耕)、丝瓜(需充足光照)、秋葵(耐高温)、辣椒(易管理),毛豆(好打理),玉米(好生长)。兼顾多样性与实践教学价值。我计划对小番茄、黄瓜、紫茄子、丝瓜、秋葵、辣椒都进行小幼苗进行栽种,对毛豆、玉米进行种子直接种植。

在栽黄瓜苗时,我先在土里挖好小坑,把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去,再用土把根部埋紧,最后浇上定根水。每一步我都做得格外仔细,生怕弄坏了幼苗。看着自己栽下的小苗立在土里,心里满是期待,盼着它们能快点扎根、长大。
四、田间管理——在坚持中学会责任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阶段,科学精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其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核心环节。我组织同学们都来参与浇水、施肥、植株调整、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过程管理,不仅深化了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知,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持之以恒的责任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持续性与系统性。我们在实践中培养了责任感,体会到了劳动过程的持续性。
新移栽菜苗根系尚未健全,吸收能力弱,易受环境胁迫,需及时、定期补充水分,确保根际土壤湿润,满足缓苗及早期生长需求,避免因缺水导致萎蔫甚至死亡。

水分管理:定期浇水
对菜苗不仅仅浇水就可以了,水里面所含的养分很少,对植物完全不够,要对它进行定期的施肥,保持充足的养,在整个生长期,尤其营养生长旺盛期和花果期,土壤基础养分及灌溉水所含营养远不能满足作物快速生长需求,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定期、适量追施肥料(如腐熟有机肥或复合肥),补充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保障植株健壮生长与果实发育。

养分管理:定期施肥
当植株进入快速生长期(茎秆增高、枝叶增多),但茎秆尚未充分木质化时(如辣椒苗)。原幼嫩茎秆承重与抗风能力弱,易倒伏或折断,需及时在植株旁插入支撑杆(竹竿、木棍等),并用软绳将主茎轻柔绑缚固定,增强植株稳定性,防止机械损伤。在我们平时的观察里,很多小菜苗容易被风吹折,这个时候我会及时地进行处理,对其进行插杆固定,这个时候小苗就不容易被风吹折了

植株支撑:插杆固定
菜苗插杆固定之后,它开始到植株侧枝、叶片生长旺盛期,这个时候我又组织同学们及时地对它进行修侧枝和除叶,防止它们横向生长,导致果实没有很好的生长空间。同时过密的枝叶消耗养分、影响通风透光,易滋生病虫害,并可能挤压果实生长空间。

植株调整:修枝打叶
藤蔓类作物(如丝瓜、黄瓜、豆角)抽蔓初期。蔓生习性决定其需攀援支撑物以获得充足光照和空间,利于开花坐果及果实发育。及时搭建棚架或设立支柱,并人工引导藤蔓缠绕或绑缚其上,使其向上生长,充分利用立体空间,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方便管理和采收,为了让它更好地生长和挂果,我与大家一起进行立杆引苗,让其更好地吸收阳光。


引藤上架:立杆引苗
在最后要进行定期的除草,修理过道,保存田间整洁杂草与作物激烈竞争光照、水分、养分和空间,是病虫害的重要宿主和传播媒介,显著抑制作物生长。坚持人工除草为主,原则在杂草幼苗期或尚未结籽前,及时进行中耕松土并手工拔除/锄净,特别注意清除根系(尤其多年生杂草),减少再生。保持田面清洁,将清除的杂草移出田外堆沤或深埋。

日常护理:松土除草
在以上这些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更培养了责任感,明白了“坚持”二字的重量。
五、成果展示—收获的喜悦最珍贵
日子一天天过去,地里的作物也渐渐有了收获。小番茄挂满枝头,红彤彤的;黄瓜长直了腰,绿油油的;辣椒也挂满了枝丫,一串串的特别好看。


我们分组采摘自己种的蔬菜,我摘下第一个黄瓜,咬了一口,清脆爽口,那是我吃过最甜的黄瓜,我看着这些果实,想起从开荒到收获的点点滴滴,突然明白:劳动的快乐,藏在每一滴汗水里,也藏在每一份收获里。



整个实践过程中,我和同学们一起不仅见证了作物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优质农产品的生命历程,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了动手能力、责任意识与生态理念,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六、后期维护—为下一季播种
采收结束后,后期维护也不能少。我继续带领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指导,清理田间的残株败叶,把它们集中堆沤成肥料;然后翻耕松土,为下一季种植做准备。我一边翻地一边想,这片土地不仅孕育了这一季的作物,也承载着我们的成长,我们要好好爱护它,让它能继续为下一届同学提供实践的机会。
七、总结和收获
回顾这次劳动教育实践,我感慨万千。从一开始面对荒地的迷茫,到后来熟练地进行田间管理,再到收获时的喜悦,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有所成长。
我不仅学会了种植技巧,更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在躬身耕作中,我把课堂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明白了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在团队协作中,我学会了沟通与合作;在持续付出中,我培养了耐心和责任感。
这次实践就像一堂生动的育人课,让我在劳动中成长,在奋斗中收获。未来,我会继续弘扬劳动精神,用双手创造更多价值,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青春在劳动中绽放光彩。